31岁的林女士,二胎妈妈,现在正在努力“追三胎”。
但这一路并不顺利——备孕半年没动静,医院检查竟被告知“排卵障碍”。
曾经以为生二胎轻而易举,没想到这次却被绊了一跤。
她的亲身经历,从迷茫到科学应对,教你如何跨过排卵障碍这道坎!
第一步:发现异常,揪出“排卵障碍”元凶
症状:
• 月经周期从28天变成45天,甚至两个月才来一次;
• 基础体温像“平底锅”,完全没有排卵后的高温期;
• 用排卵试纸连测10天,始终测不到强阳。
就医检查:
1. 激素六项:FSH(促卵泡激素)12 IU/L(偏高),LH/FSH比值<1(提示卵巢功能下降);
2. AMH检测:0.8ng/ml(接近卵巢早衰临界值);
3. B超监测:连续3个月卵泡长到10mm就萎缩,无法成熟排出。
医生诊断:卵巢功能减退(POI)+ 排卵障碍,自然受孕概率不足10%。
感悟:
别等半年不怀孕才行动!月经周期异常、备孕失败3个月就该查激素和B超,早发现才能早干预!
第二步:调整生活方式,给卵巢“充电”
医生划重点:“卵巢功能衰退不可逆,但科学调理能延缓恶化,争取更多时间!”
我的调理方案:
1. 饮食:
• 戒掉奶茶炸鸡,改吃深海鱼(三文鱼每周3次)、坚果(每天一小把)补Omega-3;
• 每天一杯豆浆+亚麻籽粉(植物雌激素辅助卵泡发育)。
2. 运动:
• 放弃高强度健身,改做瑜伽和快走(每天40分钟,提升血液循环);
• 每周2次艾灸三阴交穴(中医调理卵巢血流)。
3. 睡眠:
• 强迫自己23点前关灯睡觉,睡前冥想10分钟(降低皮质醇)。
效果:3个月后复查AMH升到1.1ng/ml,B超显示卵泡能长到14mm(虽然还是偏小,但看到了希望)!
第三步:医学干预,精准促排“唤醒”卵泡
尝试1:口服促排卵药(克罗米芬)
• 第一个周期:卵泡长到16mm后不排,形成黄素化囊肿;
• 医生调整方案:加打HCG针(破卵针),终于排出1个成熟卵子!
• 遗憾:精子质量一般,生化妊娠告终。
尝试2:试管婴儿(IVF)
我的试管全流程:
1. 进周前准备:
• 二甲双胍控血糖(改善胰岛素抵抗);
• 辅酶Q10+维生素D(每天400mg+2000IU)。
2. 促排阶段:
• 采用微刺激方案(尿促性素+生长激素),减少卵巢负担;
• B超监测卵泡到18mm时注射夜针,取卵3枚(2枚成熟)。
3. 胚胎培养:
• 养囊1枚(4BB级别),鲜胚移植后成功着床!
第四步:心理战——从焦虑到接纳
崩溃瞬间:
• 试管前3次取卵,两次空卵泡,一次仅获1枚胚胎;
• 二宝生病住院,压力大到整夜失眠,FSH飙到15 IU/L。
自救方法:
1. 写情绪日记:把担忧写下来,发现“怕失败”的根源是害怕失去家庭平衡;
2. 加入病友群:和同龄姐妹交流,发现有人40岁试管成功,重燃信心;
3. 设定小目标:先调理好身体,是否三胎顺其自然。
医生金句点醒我:
“卵巢功能减退是提醒你:该更爱自己了!孩子是礼物,不是KPI。”
第五步:总结经验,给姐妹们的避坑指南
1. 不要盲目试孕:
• 排卵障碍≠不能怀孕,但需医学干预(如二甲双胍、生长激素);
• 卵巢早衰女性建议尽早冻卵,保留生育机会。
2. 试管不是终点,而是新起点:
• 一次促排获卵少?累积胚胎后再移植;
• 高龄女性可考虑三代试管(PGT-A筛查染色体异常胚胎)。
3. 身体和心理同步调理:
• 每周留半天彻底放松(泡澡、看电影);
• 夫妻共同参与治疗,避免一人焦虑。
现在的林女士
目前移植后14天血值翻倍良好,正在等待开奖。无论结果如何,这段经历让我明白:
• 排卵障碍不可怕,可怕的是用错误方式硬扛;
• 年龄不是绝对限制,科学能缩小差距,但需和时间赛跑!
送给所有备孕姐妹:
如果排卵异常让你焦虑,请记住——
卵巢功能下降是预警,不是判决书;
胚胎实验室的显微镜下,每个卵子都值得全力以赴;
你的身体比任何焦虑都值得被温柔以待。
下一步计划:
若此次成功,二胎三宝一起长大;若未成,调整方案再战!毕竟,追娃路上,坚持和策略同样重要!